今天是

风吹3000亩稻浪 鄂州这个农业重镇藏着“良田密码”

信息来源:鄂州华容政府网 日期:2025-11-03

金秋的蒲团乡,藏着最动人的丰收画卷。上倪村、石竹村、小庙村的3000亩田野里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秆,微风一吹,金色浪涛层层叠叠涌向天际。村民们穿梭田间,指尖划过饱满的稻粒,眼里满是藏不住的欢喜——这是蒲团乡2024年高标准农田项目的首个“大考”现场,机械化收割马上就要启动。

谁能想到,如今“田成方、地成块、渠相通、路相连”的丰产田,曾是让农户头疼的“老大难”?这片稻田的华丽转身,藏着关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“良田密码”,拆开来看,是实打实的三重蜕变!

01.第一重变

“零散低产”到“连片高产”老农田脱胎换骨

“以前种地,真是愁坏了!”上倪村种粮大户胡国祥的话,道出了曾经的困境。那时的农田,田埂像“蜘蛛网”一样把土地割得七零八落,大型收割机进不去,只能靠人工镰刀割,一天下来也收不了几亩;灌溉全靠几十年的老水渠,天旱了浇不上水,下雨了排不出去,一亩地一年也就收个八九百斤;更糟的是机耕路坑坑洼洼,化肥运进来、稻谷拉出去都得“小心翼翼”,不少农户都没了种粮的劲头。

高标准农田项目一落地,这一切变了样。3个村45个自然湾的零散地块被整合连片,新修的灌溉渠纵横交错,机耕路直通田间地头。大型拖拉机、播种机、无人机打药机来回穿梭,再也不用“看天吃饭”。据测算,今年这里的平均亩产比传统种植提升了近30%,农户每亩能多挣200元以上。从“零散低产”到“连片高产”,这不仅是农田的改造,更是“藏粮于地”战略最扎实的基层实践。

02.第二重变

“投-建-运-管”全链条发力丰产更要长效

“田改得好只是第一步,能一直保产才是真本事!”种粮大户李志勇的感慨,点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。以往不少地方都存在“重建设、轻管护”的问题,项目建完后没人管,时间一长设施就坏了,又回到老样子。蒲团乡紧扣“高标准农田建管运护一体化”要求,搭起“投-建-运-管”全链条体系,让良田既能丰产更能长效。

钱怎么花?乡政府专门设立资金专账,把一分一厘用在刀刃上,绝不含糊。方案怎么定?通过“蒲团夜话”把党员、村民代表请过来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把种植需求、改造建议都摆到台面上,确保建设方案贴合实际。建成后怎么管?蒲团乡推进“管护+经营”一体化,让乡投公司、股份合作社挑起重担,把管护责任和规模化经营绑在一起,再也不是“政府管不到、集体管不好、农民无心管”。

510亩的区级示范片里,科技感更是拉满。无人机起飞点配套齐全,数据直接接入华容区数字乡村平台,墒情、虫情实时监测,管护效率翻倍。“联合收割队”随时待命,产销对接绿色通道也已开通。3000亩稻田10天收割完成,比传统模式节省一半时间,稻谷损耗率还降到了3%以下。从建设到管护,全链条发力,这才是民心工程该有的样子。

03.第三重变

锚定“鄂州粮仓”丰收起点绘新图

“3000亩稻田丰收,只是我们迈向‘鄂州粮仓’的一小步!”蒲团乡农业部门负责人郭唐禄的话,透着满满的底气。作为鄂州的农业重镇,蒲团乡有5.7万亩耕地、3.9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,截至2024年已建成3.41万亩高标准农田,占永久基本农田的86.9%。单说这次丰收,按亩产1300斤算,3000亩能产粮390万斤,这给区域粮食安全注入了一剂“强心针”。

丰收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按照2035年“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”的目标,蒲团乡已规划好未来的“三步走”:先给2011年以来的老项目搞“大排查”,建立功能缺失项目“一本账”,2027年前全部整改到位;再科学规划,把剩下的1.7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都建成高标准农田,2030年前完成全部任务;更值得期待的是,该乡还要搞“农田+”融合发展,在示范片打造“稻浪观光带”,让农户既能靠种粮挣钱,还能靠乡村旅游增收。

如今,蒲团乡的机械化收割已经启动,金色的稻浪里,收割机轰鸣作响,装粮车穿梭不停。这片稻田的故事,是“粮田”变“良田”的缩影,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。未来,蒲团乡还会有更多农田完成华丽蜕变,不仅守好“鄂州粮仓”的责任,更要打造乡村振兴的“示范窗”,让希望的种子在沃土里结出更丰硕的果实。

主办单位:华容区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08-2017 承办:华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
联系电话:027-60586058 电子邮件: vip@ezhr.gov.cn
工信部ICP备案号:鄂ICP备17005844号-1   系统管理入口
网站标识:4207030001 建议采用1024*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站点地图 点击总量:

线下政府信息查询地址、联系方式:

单位名称:华容区人民政府

单位地址:鄂州市华容区楚藩大道220号

联系人:区政府办

联系电话:027-605860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