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收时节,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百席村的田畴间不见往日焚烧秸秆的浓烟,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队伍高效作业的繁忙景象。通过构建“收集-运输-利用”的产业链,该村今年预计回收的1400吨玉米秸秆正变废为宝,演绎一场从生态包袱到绿色宝藏的精彩蜕变。
从“无处安放”的生态包袱到“点草成金”的绿色财富。
“往年,玉米收完就得愁秸秆。烧了污染空气,埋了费工费力,堆在路边还挡道。”站在自家玉米地旁,百席村村民赵如威的感慨道出了无数农民的心声。而如今,望着田埂上被机械臂轻松抓起的秸秆捆,他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:“你看现在,机器一过,秸秆整整齐齐打成捆,拉走还能换钱,这日子越过越得劲!”这看似简单的转变,背后是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。
从“腰酸背痛”的人工劳作到“舒舒服服”的机械赋能。
近日,百席村1800亩玉米田迎来丰收。与往年不同的是,收割机刚摘完玉米棒,一台橘红色搂草机便紧随其后,旋转的圆盘如张开的巨手,将散落的秸秆快速聚拢、压实。不到半小时,原本杂乱的田间就“站”起了20多个敦实的圆柱形草垛,宛如一件件精心摆放的艺术品。
“这台搂草机是今年新引进的‘大家伙’,一天能处理50亩地的秸秆,顶过去20个壮劳力干3天。”村党支部书记夏建国踩着田埂上的草屑,指着忙碌的农机队介绍道,“我们开展‘收割机+搂草机+运输车’一条龙作业,从玉米收获到秸秆清运,全程不落地、无污染,1800亩地半个月就能清完。”
在运输车队旁,农机手赵师傅麻利地用叉车将草捆装上货车。“以前人工抱秸秆,一天下来腰酸背痛,手上全是裂口。现在坐在驾驶室里操作机械臂,舒舒服服就能把活干了。”他拍着方向盘笑道,“这些秸秆要运到生物质公司,一吨能卖300块,光这一项,村里今年就能增收不少钱。”
从“单一利用”的粗放模式到“多元循环”的产业集群。
这些“变废为宝”的秸秆,正沿着多元化的产业链开启新生。在村头的盛兴养殖场,技术员王丽娜正检测秸秆饲料的营养成分:“我们通过粉碎、发酵,把秸秆变成牛羊爱吃的青贮饲料,蛋白质含量能达到12%。周边的养殖场抢着要,每吨价格比普通饲料低30%,还环保。”
据华容区农业农村局统计,今年百席村回收的1400吨秸秆中,60%送往生物质公司转化为清洁能源,可满足3000户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需求;30%加工成饲料供应畜牧业;剩余10%成为食用菌栽培基料,培育出的平菇每斤能卖出8元的好价钱。
“秸秆不是包袱,是放错地方的宝贝。”鄂州集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望着远处连绵的田野,眼里满是憧憬,“下一步我们打算建秸秆有机肥厂,让‘循环经济’在村里形成闭环。到时候,田里的秸秆能生金,地里的粮食能增产,乡亲们的腰包会更鼓!”
夕阳下,满载秸秆的车队驶向远方,留下干净整洁的田野。这场发生在百席村的“秸秆革命”,不仅改变了农业废弃物的命运,更折射出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。从“愁秸秆”到“卖秸秆”,从“污染源”到“绿色资源”,百席村的实践生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。
![]() |
主办单位:华容区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08-2017 承办:华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:027-60586058 电子邮件: vip@ezhr.gov.cn 工信部ICP备案号:鄂ICP备17005844号-1 系统管理入口 网站标识:4207030001 建议采用1024*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站点地图 点击总量: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