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招标文件出了岔子,部门间常互相说‘不归我管’,现在可不一样了,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:谁招标,谁负责。”11月11日,在华容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,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提起不久前处理的一个案例,感慨颇深。他口中的变化,源于该区今年4月启动的一项招投标领域改革。
作为湖北省招投标领域制度化改革试点,华容区通过推动《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清单》的建立与实施,不仅厘清了权责边界,更实现了项目审批流程的显著提速。相关改革成果已直接应用于多项实际整改工作,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扎实的 “基层样本”。
案例中的“主角”是区内一所学校教学楼建设项目。在编制招标文件时,学校无意中设置了一条“隐性门槛”—— 要求投标企业具备二级以上资质,而实际上,这类四层建筑按规定三级资质就已达标。“学校当时很委屈,觉得‘我们是教书的,不懂建筑招标’。”该负责人回忆道,若在改革前,这种问题往往在部门间“打转”,耗时漫长。
这个鲜活案例,正是华容区探索 “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” 改革的缩影。为何要改革?“核心就是要打破职责不清的‘糊涂账’。”
该负责人坦言,过去,一个项目涉及部门多,推诿时有发生。如今,改革将全流程责任分解为15项具体制度,如同一本清晰的“操作手册”:发改局总牵头,住建、水利、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“对号入座”,实现监管“无缝衔接”。
责任清则效率高,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一个个民生项目的落地中。在华容区某市政道路翻新项目现场,施工机械正有序作业。
“要是在以前,光招标审批环节就要耽误半个月,现在流程简化、责任明晰,项目提前20天开工,周边居民出行会更方便。”项目负责人王先生介绍。
这背后,是“评定分离”模式的全面推行。以往,评标专家仅依据纸质标书打分,第一名直接中标,部分企业“重标书、轻实绩”。如今,房屋建筑、市政基础设施等依法招标项目已100%应用该模式,评标专家评出3-5名合格候选人后,招标人可实地考察企业施工能力、过往业绩,再确定中标单位。
改革成果还延伸到民生保障的多个领域。在省委经济责任审计整改中,针对招投标领域7类不规范问题,华容区住建局、水利局等部门精准发力,对违规项目精准整改;在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专项整治中,明确围标串标等违法行为,让监管无死角。
当前,华容区改革制度汇编已报送省级验收,3个工作日审批、100%“评定分离”应用等实践经验,正为全省招投标领域改革提供参考。
|
|
主办单位:华容区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08-2017 承办:华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:027-60586058 电子邮件: vip@ezhr.gov.cn 工信部ICP备案号:鄂ICP备17005844号-1 系统管理入口 网站标识:4207030001 建议采用1024*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站点地图 点击总量: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