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胡素珍委员:
您提出的《关于加强乡村道路安全隐患改造,消除急弯处视线遮挡隐患建议的提案》收悉,现答复如下:
首先,对您提出的提案表示衷心感谢。您的提案对乡村道路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全面,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。我们高度重视您的提案,专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讨论。
一、关于提案中问题的说明
您在提案中提到乡村道路主要问题,经我们调查了解,该问题主要原因:一是早期乡村道路建设缺乏科学规划,多是在原有田间小道、机耕道基础上改造而来。建设时仅考虑满足基本通行需求,未充分考虑交通流量增长、车辆类型变化等因素,未对急弯路段进行优化处理。同时,部分乡村在规划道路时,因土地权属、拆迁补偿等问题,难以对线路进行合理调整,导致道路线形不佳,急弯密集。二是乡村道路建设和维护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,资金来源渠道单一。由于乡村地域广阔,道路里程长,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全部道路的建设和养护需求。在道路建设阶段,资金短缺导致无法采用高标准设计和施工;建成后,因缺乏维护资金,道路破损无法及时修复,路面坑洼、路基塌陷等问题日益严重,进一步加剧安全隐患。此外,乡村集体经济薄弱,村民筹资能力有限,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补充。三是乡村道路建设资金有限,技术水平不足,道路建设标准普遍较低。路面宽度较窄,一般仅能满足单车通行或勉强两车交汇;弯道半径过小,视距不足,车辆在急弯处难以提前观察对向来车,极易发生碰撞事故。且部分道路未设置完善的安全设施,如缺少弯道警示标志、防护栏、减速带等,无法有效提醒驾驶员和保障行车安全。
二、采取的措施及工作进展
(一)总体目标。通过科学规划与合理改造,对乡村道路急弯路段进行优化升级,改善道路线形,完善安全设施,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,提升乡村道路通行安全性与舒适性,为乡村居民出行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。在三年内,完成辖区内重点急弯路段改造,使乡村道路急弯安全隐患消除率达 90% 以上。
(二)实施步骤。1、调研评估阶段(第 1 - 2 个月)
组建专业调研团队:由交通规划、道路工程、安全管理等领域专业人员组成调研小组,联合镇政府、村委会工作人员,对乡村道路急弯路段进行全面摸排。
2、详细数据采集:利用 GPS 定位、无人机测绘等技术,采集急弯路段的坐标、弯道半径、纵坡坡度、视距、周边地形地貌等数据;记录路面破损、路基沉降等病害情况;统计过往车辆流量、车型分布及事故发生记录,形成详细的道路安全隐患数据库。3、风险评估分级:依据采集数据,按照急弯危险程度、事故发生频率等指标,对急弯路段进行风险等级划分,明确改造优先级,制定改造路段清单。
(三)规划设计阶段(第 3 - 4 个月)
1、制定改造方案: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急弯路段,结合周边地形、土地权属等实际情况,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。对于具备条件的路段,优先采用裁弯取直、拓宽路面、增大弯道半径等方式优化线形;无法改变线形的路段,通过设置警示标志、安装防撞护栏、铺设防滑路面、增设凸面镜等措施提升安全性。
2、专家评审优化:组织行业专家对改造方案进行评审,从技术可行性、经济合理性、施工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,进一步优化方案,确保改造工程科学、高效。
(四)工程实施阶段(第 5 -36个月)
1、施工准备:完成施工队伍招标,签订施工合同;做好施工材料采购、机械设备调配、临时施工便道修建等准备工作;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,明确施工规范和安全要求。
2、分项施工:线形优化工程:对裁弯取直路段,进行土方开挖、路基填筑、路面铺设等施工,严格控制道路线形、坡度和高程;拓宽路面时,做好新旧路面衔接处理,确保路面平整、坚实。
3、安全设施安装工程:在急弯路段设置清晰醒目的警示标志,包括急弯标志、限速标志、会车让行标志等;安装防撞护栏,防护栏高度、强度符合标准,能有效阻挡失控车辆;在视线不良的急弯处安装凸面镜,扩大驾驶员视野;对易滑路段铺设防滑路面材料,增强路面摩擦力。
4、排水与防护工程:完善急弯路段排水系统,修建排水沟、截水沟,确保雨水及时排出;对边坡不稳定路段进行加固处理,采用挡土墙、护坡等防护措施,防止山体滑坡、塌方等地质灾害影响道路安全。
5、质量监督与管理:建立工程质量监督小组,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,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、施工工艺和工程验收环节;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检,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。
三、长效管理保障
1、建立养护机制:明确乡村道路养护责任主体,落实养护资金和人员,制定养护管理制度和标准;定期对改造后的道路进行巡查和养护,及时修复路面病害,维护安全设施,确保道路长期安全畅通。
2、加强日常监管:交通、交警等部门加强对乡村道路的日常监管,加大对超载、超速、违规驾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;建立道路安全隐患动态监测机制,及时发现和处置新出现的安全隐患。
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,希望您继续关注乡村道路安全工作的发展,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。如果您对我们的答复还有其他疑问或建议,请随时与我们联系。
![]() |
主办单位:华容区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08-2017 承办:华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:027-60586058 电子邮件: vip@ezhr.gov.cn 工信部ICP备案号:鄂ICP备17005844号-1 系统管理入口 网站标识:4207030001 建议采用1024*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站点地图 点击总量: |
|